献哈达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。献哈达时,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,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, 并表示谢意。 蒙古族人骑马、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,以免惊动畜群;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, 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,忌外人 进入;客人不能坐西炕,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;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、狗肉、白马肉;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,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; 忌在火盆上烘烤脚 、鞋 、 袜和裤子等;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、供殿时吸烟、吐痰和乱摸法器、经典、佛像以及高声喧哗,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。

祭敖包 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祭敖包。 祭敖包是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 , 敖包在蒙古语中是“石堆”或“鼓包”的意思。在游牧地域分界之处或在辨识方向上垒石为记,谓之敖包。敖包通常设在风景优美、视野开阔的草原高丘上,堆积石头为台,台基上面分大、中、小三层,由三个低平的园柱体重叠而成。有单个的,也有敖包群。敖包上插杆子挂经旗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,敖包逐步演变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。每年春夏之交或是秋季,牧民们便举行祭敖包活动,将经文写在纸条或布条上,展挂于树枝,插在敖包上。 有条件的地方会请上活佛和喇嘛, 由喇嘛吹奏法号、焚香、诵经,祭祀人群自左向右绕包走三圈,祈神降福。 祭祀活动结束后,一般要举行传统的赛马、射箭、摔跤、唱歌、跳舞等娱乐活动,人们三三俩俩围坐一起开怀畅饮,交谈。有的青年男女借此机会避开人群 , 溜到草丛中谈情说爱,相约再见日子,即成所谓的“敖包相会”了。

男儿三艺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骑善射和身强力壮著称。《元史》说:“元起朔方,俗善骑射”。元朝建立后,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,明确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赛马、摔跤、射箭三项技能,这三项技能便是蒙古族的“男儿三艺”。

|